勤奋踏实 勇于进取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与资源学院有一名朴实无华、默默地在冶金工程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实践、科研创新中辛勤耕耘的青年教师王海川教授。王海川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奋斗紧密结合,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自2000年博士毕业以来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多项,发表相关学术研究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各1部。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奖,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马鞍山市优秀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职称。
一、政治信仰坚定,律己育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他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从踏上教师岗位那天起就十分注重师德,不断培养自己的严谨学风,把教书育人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优争先等各项政治活动中改造思想、提高觉悟、坚定信念、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教学工作。2004年担任冶金工程系主任,时时、事事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系教师,积极投身到冶金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2008年,他组织带领冶金工程系的年轻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在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在我校召开的“全国高校第十六届冶金工程专业教育研讨会”会务工作,得到来自全国高校冶金同行专家的认可和赞誉,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冶金工程学科的影响。
二、夯实理论基础,潜心教学
王海川教授于1995年在我院得获冶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后,留任冶金工程系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王海川老师深感已学的专业知识,远远无法满足冶金行业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对冶金理论及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的需要,1996年报考并被录取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0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并担任冶金工程系主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王海川老师一直从事冶金工程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本科生的“物理化学”、“冶金物理化学”和研究生的“冶金与材料热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在已承担大量教学工作及教研室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自觉探索适合于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对承担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针对其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的特点,从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入手,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试验项目,提升综合试验比例,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快了课程建设。该课程于2005年获准校精品课程,2006年获准省精品课程。在此期间主编的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冶金物理化学》正式出版,参与教育部教改课程“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子课题“工程设计导论课程改革研究”、承担安徽省教改课程“冶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内涵提升研究”等多项省部级教改科研项目。
在教学实践中,王海川老师十分注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对每年所负责的本、硕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都结合科研工作实际开展,通过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精心指导、有效地加强、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王海川老师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冶金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冶金学科先后被评定为省部共建项目、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
三、积极投身科研,勇于进取
积极申请国家科研项目,主动承担企业科技攻关,为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服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王海川同志一直坚持刻苦钻研冶金基础理论,大胆探索基础理论研究在先进生产工艺、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经过艰辛努力,多年来先后主持、参与并完成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和1项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等纵向科研课题。在对锰铁合金脱磷、低磷钢冶炼的基础理论、钢铁生产过程的磷含量控制、低氟冶金渣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特殊外场在冶金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果,经省部级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5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4项。
积极与马钢合作开展低碳低硅高铝钢冶炼工艺优化研究,参与宝钢集团公司的转炉喷渣事故处理预案研究、新型高效铁水三脱粉剂的实验研究,粉矿流化床还原反应速度及防止粘结失流技术研究等,为开发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和节能减排提供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的技术支持;南钢集团的桥梁钢结晶器喂丝工艺研究,为南钢开发的结晶器喂铝丝技术已投入桥梁钢和低温容器钢的工业生产。
积极承担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任务。依托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胆开辟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建成了以真空、微波、超声波、强磁场处理器等设备为主体,使我校冶金学科除了冶金工艺与理论、炉窑喷补与长寿、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方向以外,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特殊外场在冶金中应用方向。依托该研究方向,2005年冶金工程获准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我校获得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作为方向带头人之一,王海川教授为冶金学科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和即将开展的中期检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王海川教授不仅致力于教学、科研工作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冶金学科学术交流,如中国金属学会组织召开的年度钢铁大会及二级、三级学会的学术会议和开展的各类冶金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协助全国冶金工艺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和筹备了6届学术交流会议,并参与了我校承办的2005年第八届全国冶金工艺与理论学术会议和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冶金工艺与理论学术会议的组织、筹备和举办工作,在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004年在安徽省人事厅组织的“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并被选派赴英国参加高等教育培训,2006年受协力银行资助被安徽省教育厅选派赴日本东北大学开展6个月的进修与学术研究,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增进了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学术境界得到了升华。
王海川教授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注入到教学、科研的每一件小事中,始终坚守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准则,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攀登,不断地谱写着“良师、楷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