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王海川(博士,教授,博导)
副所长:孔辉(博士,教授,博导)
成员:吴朝阳(博士、副教授、博导),吴宝国(博士,副教授),廖直友(硕士,高级实验师),章俊(在读博士,讲师)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铁合金生产大国,目前我国铁合金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品种齐全,基本能够满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需要。基于铁合金行业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我校在铁合金领域积累的科研成果,从科研队伍和科研成果来看,铁合金冶金在冶金工程领域仍内属于薄弱的学科方向,“铁合金冶金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铁合金熔体物理化学研究及杂质元素去除;
(2)铁合金行业“三废”处理与低品位资源综合利用;
(3)铁基合金粉末低碳制备;
(4)铁合金用大型矿热炉参数设计与优化。
研究所突出特点主要有:铁合金熔体热力学性质,锰铁合金氧化脱磷、铬铁合金脱磷研究,铁基合金粉末低碳制备,铁合金用大型矿热炉参数设计,铁合金在炼钢中的应用研究等。
主要成员简介:
王海川,博士,二级教授,博导,1969年2月出生,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现任安徽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安徽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工程实践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3个二级分会委员等。曾任冶金工程院院长、副院长,冶金与资源学院副院长等。冶金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冶金工程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负责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日本东北大学客座研究员。2001-2002年度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安徽工业大学佳山学者。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研究生导师师德标兵、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马鞍山市优秀专家等荣誉。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合作单位负责人)和面上项目、主持1项安徽省科技攻关、参与1项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以及20多项省部级和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5项。已发表论文180余篇,sci、ei收录45篇。现从事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孔辉,博士,二级教授,博导,教务处处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招生办公室主任,曾任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处长(主任)、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学科建设办副主任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200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进入安徽工业大学冶金与资源学院任教,从事钢铁冶金教学研究工作。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日本东北大学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重点项目各1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安徽省重大教改课题1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工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教坛新秀、青年五四奖章、教学优秀奖,入选校青年学者。
吴朝阳,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低碳冶金与流程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方向带头人。武汉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中南大学青年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品质高硅钢开发及铁基合金粉末低碳制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项。在本学科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33篇,被引次数600余次,h指数16。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16项,申请国际专利3项,授权3项。获202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二等奖、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等。
吴宝国,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冶金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于钢铁生产中磷含量控制、低成本炼钢新工艺以及新钢种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参与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安徽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已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参编出版安徽省高等学校规范教材1部。
廖直友,硕士,高级实验师,实验中心党支部书记。2006年研究生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留校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级重点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冶金物理化学》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专著《钢铁生产过程的脱磷》专著编写工作;参编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材料学实验》1部。
章俊,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学生态与循环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教,北京科技大学“铁合金与电热冶金”梯队讲师,湖南湘西自治州州经济信息委员会副主任(挂职),挪威科技大学访学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合金用摇包内渣金两相运动的基础研究”项目1项以及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要从事铁合金冶金新技术研究。